input(投入) ╳ efficiency(效率)=output(成果)
很多企業還是希望員工做愈久愈好,為什麼會有這種崇尚長工時的文化?
我是看成果的人,員工辛苦得要命,反而對公司不好。至於為什麼長工時,我想大概是因為這些企業一直都不是在世界上競爭的企業,完全是靠labor(勞力),不是靠innovation(創新)。
在經濟學裡,成長的因素包括了capital investment(資本投入)及人力,20世紀初,多了一個productivity(生產力),1970、1980年代則又多了「創新」這一塊。
台灣的雇主好像總期望員工做得多一點,這反應他們還是只看capital跟labor這兩個因素。但老實說,台灣多數企業並不是capital intensive(資本密集型),若要成長就得靠人力的投入了。
《Cheers》去年曾做過一個調查,很多人長時間工作的理由,是自己求好心切。台積電應該也有這樣的員工,你會如何和他們溝通?
我還沒遇過這個機會,但假如我有機會的話,我會告訴他,重要的是output,不是input。你做多久是input,但在output與input之間,有個第三因素,就是efficiency(效率),input乘上efficiency才等於output。
所以,他工作50小時,而你求好心切,比他多做20%變成60個小時,但他的效率比你高30%,成果還是比你好。效率高30%很容易喔,老實說,我覺得我開會的效率,就比絕大部份的人至少高出50%。
所以我們常自以為時間不夠,其實是沒有好好思考如何使用?
不必這樣以為,時間總是不夠的,就不要擔心這個,擔心點efficiency吧。
- Oct 04 Sun 2020 15:30
效率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